1)第140章 新都畅想_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看着笑容满面的百姓,朱标也发自内心的笑了。

  心中的郁结之气也消散大半。

  年刚过完,朱标就带着人出发了,实地走访考察陕西的具体情况。

  最终得出了几个关键性数据:

  陕西冬季变冷、降雨减少。

  粮食比二十年前减产两斗左右。

  要知道此时的良田,亩产也就二十斗左右,少两斗就相当于减产十分之一。

  陕北和河套地区的情况更加严重,耕地面积比之唐朝时期,减少了一半左右。

  产量更是减少到只能勉强保本。

  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让朱标更加直观的认识到,陕北和河套的问题有多严重。

  而且可以预见的是,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一月底,朱标拿着详细数据,离开了陕西。

  陕西百姓自发的从四面八方赶来相送,无数人跪求朱标不要离开。

  很多人直接躺在车轮前方,请求他留下。

  朱标感动的几度落泪,随行人员无不动容。

  陈景恪心中也酸楚不已,百姓是多么期盼有一个好官啊。

  但作为皇太子朱标怎么可能留在这里,车架还是一点一点的前行。

  十余日后,在百姓的挽留声中,离开了陕西。

  听着身后隐约传来的挽留声,朱标揉了揉眼睛,说道:

  “我终于理解,为何父亲会如此痛恨贪官污吏了。”

  陈景恪被噎的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就是您的感触?

  在这种感动至深的时刻,您觉得说这话合适吗?

  果然,你们老朱家脑回路没几个正常的。

  过了半晌,他才说道:“您要是找个机会将广通渠挖通,陕西人民会更感谢您。”

  朱标深吸口气,表情恢复正常,说道:

  “此事之前咱们讨论过,我已经将广通渠放在备忘录里了。”

  他拿出一张地图,说道:“上次没有说完,趁现在有时间,你继续给我说说。”

  陈景恪凑过来,说道:“好,上次说到哪了?哦,这次迁都应该走一步,看两步。”

  之前陈景恪将他在应天,给朱元璋说的那番话,给朱标也讲了一遍。

  并且强调了广通渠对陕西的重要性。

  其实到了这一步,新都的所在地已经毫无悬念。

  就是洛阳。

  倒不是说只有这个地方合适,而是综合考虑客观条件,再加上朱元璋和朱标两人的主观因素。

  洛阳是最符合要求的。

  陈景恪自然知道,北平才是潜力最大的地方。

  靠近渤海湾,海权时代占据的优势实在太大了。

  然而陈景恪自己知道什么叫海权时代,却没办法给朱元璋和朱标解释。

  难道要告诉他们,再过百年欧洲人就会开启大航海。

  全球即将进入海权时代?

  完全没有说服力啊。

  打开地图,看看现在的世界局势。

  中东亚地区,帖木儿帝国已经进入巅峰期。

  这个国家有多强呢,永乐二年,他们的君主帖木儿组建了二十余

  请收藏:https://m.hkm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