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一章 大宋落日——种师道之死_水浒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其人以一己之力招安了数万乱军,在淮南军中颇有威望,已经扎下了根基,朝廷若不及时调整,恐其日后有尾大不掉之虞。

  赵桓便借此机会一并将韩世忠调离了淮南,改任荆湖北路宣抚使司勾当公事。

  石秀带着大宋朝廷的“合作诚意”回国后,大同帝国也说到做到,很快就帮助大宋平定了淮南路动乱。

  其实,同军也没有什么事要做。

  张雄率部占据寿春府后,摆出一副谁乱动就打谁的架势。

  守土有责却又被朝廷绑缚手脚不能再起事端的淮南路宣抚使司自然相当难受,但紧邻寿春府的光州李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

  其人虽然仅占淮南西路一角,麾下战力却颇有一观。

  若是放在十年以前,凭借李成麾下这数千敢战之军,善加操作的话,未尝不能在乱世来临时发展成为角逐天下的本钱。

  可惜,生不逢时,其人遇到了徐泽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家伙。

  李成的崛起源于同宋两国大战期间的浑水摸鱼,因为过早暴露实力而受到两国的严密关注,最终被关在了光州这困龙之地,日子过得非常难受。

  其部要想发展壮大,唯一的机会只能在同宋持续大战无暇他顾时。

  偏偏同宋战争形势非常奇特,貌似大同刻意控制着战争的节奏,在大宋身上咬上一口后就立即松口,还反过来帮助大宋平定内乱。

  每次都是水刚刚搅浑,下水摸鱼的人就成了被同宋两国冷眼注视的对象。

  李成这类浑水摸鱼的野心家有多难受,就甭提了。

  其部面对全力而来的大宋兵马都不敢轻举妄动,更不敢在同军的眼皮子底下搞事。

  眼见同军出兵寿春府后,同宋两国很快便恢复了诡异的和平状态,不敢成为出头鸟的李成就只能老实撤回之前进入黄州的兵马。

  淮南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李成老实了,动乱似乎已经平定?

  当然不是!

  同军占着寿春府不走,整个淮南西路,甚至长江对面的江南东、西路和荆湖北路都不敢放心,反而牵扯了大宋朝廷更多的精力。

  事实上,就算同军这个时候撤回淮州,淮南西路本身也存在极大的不安定因素。

  镇压淮南的文武官员李纲和韩世忠接连被调走后,尚未完成整编的两万多新降乱军何去何从成了令大宋朝廷头疼的问题。

  乱兵的骨干大部分是陕西诸路籍的胜捷军军士,但底层军卒却是李福兵变后被裹挟的淮西本籍百姓。

  故土难离,朝廷若是把他们全部强行调往其他路州,绝对会酿成动乱。

  可让这些人继续留在庐、濠两州直面同军,问题也会更大。

  思来想去,赵桓只能将其打散安置到淮南各地慢慢消化。

  若在平日,这种安置办法问题倒也不是太大。

  毕竟,这世上没有几个人是放着好日子不过,却非要造反天生贼骨

  请收藏:https://m.hkm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