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十二章 大战将起跑路先_水浒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愿意与大宋朝廷和谈的善意,使得赵佶这次南逃计划没有付诸行动便放弃了。

  大同建国后,徐泽以大宋擅自招诱本国百姓为由,带兵南下再次威胁开封府。

  赵佶又一次生出了弃城而走的想法。

  不过,徐泽当时的目标却是河东路,并没有拿下开封府的想法,不想因为赵佶跑路耽误时间,甚至导致两国的战争扩大。

  正乾皇帝乃通过赵宋使臣白时中向教主道君发出严辞警告,若敢跑路日后定追得其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赵佶可以不听臣子们的劝谏,却不敢不听徐泽的警告,这次还是没有逃成。

  现在,是第三次。

  不同的是,徐泽在檄文中明确表示要追究其人的责任,朝廷的军队早被同军打怕,这次也绝无可能挡住同军,此时不跑更待何时!

  反正徐泽此番提兵前来是为了“讨宋”,而非“灭宋”。

  只要大宋不灭,待躲过了这一劫,其人就有机会重新收拾江山。

  在御前会议上,教主道君皇帝表示自己无力处理如此棘手的局面,有意让皇太子赵桓主持抗同事宜而询问众宰执的意见。

  同宋两国尚未正式开战,天子就直接跪了,幻想以跑路保平安。

  众宰执大惊,竭力苦谏天子不可弃国。

  开玩笑,《讨宋檄文》确实将矛头直指教主道君皇帝。

  但徐泽提十万雄师南征,绝不会因为教主道君皇帝逃跑就退兵,此番不在大宋身上狠狠地咬一口,又如何会搞出这么大的阵仗?

  教主道君皇帝这个时候仓惶逃跑躲不躲得过同军追击不知道,但大宋肯定会因为中枢无主而陷入大乱。

  关键时刻少了天子拍板,大宋王朝如何应对大同帝国即将对大宋展开的侵略?

  然而,赵佶惧徐入骨,宰执们越是苦谏,其人便越是坚定临安不可留恋的想法。

  今年初,因臣子反对迁都临安城,教主道君皇帝就曾罢朝数日并以禅位相威胁。

  宰执们早就习惯了赵佶遇到搞不定的大事就撂挑子,或者说以撂挑子为手段推卸责任的行事风格。

  如今,国家形势危急,就算心中再不耐烦,也只能顺着天子的心意把戏做足,却没有想到赵佶这一次是玩真的。

  十二月十八日,教主道君皇帝御笔:

  皇太子除南阳牧,馀依故事。兹出朕志,非左右大臣建明,付翰林草制谕此意。

  有宋一朝,京师府牧、尹,不常置。

  太宗、真宗两任皇帝继位前曾任过开封府尹,之后再无亲王继此职。

  朝廷制度,权知府一人,以待制以上充任,掌正畿甸之事,中都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裁决,大事则禀奏;若奉旨已断者,刑部、御史台无辄纠察,典司毂下。

  崇宁三年,蔡京乞罢权知府,置牧、尹各一员,专总府事。

  牧以皇子领,尹以文臣充。

  赵佶之前就让皇太子赵桓

  请收藏:https://m.hkm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