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章 李善长的怨愤_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从赵瑁被禁足,朝野都在盯着他家,等着锦衣卫啥时候上门拿人。

  所以毛骧过来抓人,并没有引起什么风波,就连赵瑁自己都很坦然。

  身后事已经安排好,进了诏狱供出一些弃子,等死就可以了。

  为了让自己死的体面一些,他已经想好了自杀的办法。

  王志、麦至德等人收到消息,心中都不禁一沉。

  从某个角度来说,被抓的反而可以做到坦然赴死,没有被抓的才是最忐忑的。

  只希望一切都能如计划那般,成功断尾求生。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照例处理了一些政务之后,毫无征兆的谈起了一件事情:

  “咱准备册封雄英为太孙,诸卿以为如何呀?”

  朝堂霎时间安静下来,许多人甚至连呼吸都放轻了许多。

  立皇储,哪是他们这些臣子敢置喙的。

  以前或许有人敢发表意见,但自从胡惟庸案之后,这样的人在朝堂已经基本绝迹了。

  众人将目光看向朱标,也就只有他能发表意见了。

  朱标并不意外,他早就猜到自家老爷子要做什么,只是没想到会这么着急。

  雄英昨天才刚断药吧,真是一刻都不想等啊。

  “父皇,雄英乃嫡长孙,理应立他为太孙。然《皇明祖训》规定,宗室子弟十岁方可封爵,雄英年岁不足啊。”

  有了朱标开头,不少人也表达了差不多的意思。

  朱元璋并没有生气,他能看得出来,这些人是在维护《皇明祖训》的规定。

  规矩不能轻易破坏。

  要是他这个制定规矩的人都不遵守,后人就更不会遵守了。

  不过他既然提出册封太孙,自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已经找到了规避之法。

  “《皇明祖训》规定的是皇室宗亲,太孙乃储君,何时册立不受此规约束。”

  这就叫最终解释权。

  群臣顿时哑口无言,虽然朱元璋有些强词夺理,但真要细说确实不违规,还很有道理。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宗室亲王那也是臣,君和臣岂能用一套规矩。

  况且太孙早立本就是他们乐于见到的,如此就不用冒险下注,直接效忠太孙就可以了。

  见群臣都无话可说,朱元璋心下不无得意。

  看看,咱就是有先见之明。

  这时李善长出列道:“早立太孙有助于稳固江山社稷,臣附议。”

  朱元璋大为高兴,还是老战友靠谱啊。

  有人带头,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附议,其中尤以常遇春和蓝玉一系,最是积极。

  作为太孙的亲戚,之前他们不敢吭气,生怕给人留下外戚干政的印象。

  这会儿李善长带头支持,还有那么多文武站出来,他们就再无顾虑。

  这么多人都支持了,剩下的人自然不敢不支持。

  于是立太孙之事就此定下。

  朱元璋那叫一个开心,大笑道:“哈哈,既然诸卿皆无异议,那此事就此定下。”

  “太史令,选

  请收藏:https://m.hkm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