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424章 考举的查漏补缺_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还自诩为‘文士’,想要通过考举来踏入宦海的人,大都还是没有太多人生经历,只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学素养,甚至都未必有稳定价值观、世界观的年轻人,愣头青。

  而这样一个群体,想要让这样一个群体为国家出力,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刘胜,自然需要尽量的照顾到这个群体的情绪。

  正如后世新时代的年轻人们所常说的那样:我寒窗苦读十几年,可以赚不到大钱,可以做不成大官、成不了大富豪,但我至少需要时代的尊重。

  “丞相所言有理。”

  “只是考举之事,并非是像国朝大策那样,只需要给个大致方向,就能将剩下的事交给下面的郡县地方官吏去办的。”

  “关于考举,一切事都需要考虑的十分具体、详尽。”

  “尤其是在有过一次考举之后,就更要查漏补缺,以免上次考举时出现的问题,会在下一次考举再次发生。”

  有了这句话,刘胜便算是向在场众人表明了心迹:考举,并非是刘胜心血来潮,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方推出的大政。

  而且这个大政,必然会在肉眼可见的将来,细水长流的成为汉家取材纳士的重要手段——哪怕不是唯一手段,也必定会是主要手段。

  而在刘胜这样的表态之后,其余几位重臣,也开始以各自的权责为出发点,向刘胜描述起了自己对考举的看法。

  “在过去,我汉家取士,仍是以察举为主、赀举为辅。”

  “只是察举对被举荐人的要求太高——要求被举荐人在至少周遭五郡享有盛名,并得到二千石及以上官员的保举。”

  “且不论这有多么难做到、做到的人有多么稀少,单就是二千石保举这一桩,就让国朝取士一事难上加难······”

  相较于刘舍过于宏观的一句‘我们要谨小慎微,多照顾读书人的情绪’,田叔提出的问题无疑就具体的多。

  察举,说白了,就是举荐制。

  而且不同于后世人印象中的:某位重臣去找皇帝聊天,随口提起一句‘某某某还行,我瞧着可以培养一下’,皇帝就任命此人所不同——察举制在如今的汉室,是非常健全的制度。

  就如田叔方才所言:察举的第一步,是受举荐者的名声。

  理论上的‘贤名传遍周遭五郡’,实际上,也至少是受举荐者家乡所在的郡,以及大部分与该郡接壤的周边郡县。

  这一点,就不知道要刷掉多少人。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人,还没有点亮‘养望’的科技树!

  如果没有机缘巧合,让这个本身就有大才能的人名扬天下,那就只能一直等;

  直到时间的积累,让某个满头华发的老人‘享誉郡国’,这才算是走完了察举的第一步,或者说是先决条件:名声。

  而后,就是察举至关重要的一环:举荐人。

  根据汉室如今仍在

  请收藏:https://m.hkm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