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424章 考举的查漏补缺_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实行的察举制度,除了受举荐者需要满足‘享誉郡国’的条件之外,还要举荐者满足‘官职二千石及以上’的硬性要求。

  在地方郡县,二千石,基本就等同于和郡守画等好了。

  可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当一地郡守举荐了某一位享誉郡国的名士之后,这个名士在官场上的所作所为,都是要和举荐此人的地方郡守直接相关的的。

  而且不是双向相关,是单项负面相关。

  即:这个受举荐者做的所有好事、取得的所有成绩,都和举荐者毫无关系——如果不算‘识人之明’的虚名的话。

  可反过来,这个受举荐者所犯下的所有过错,却都需要举荐者负有连带责任,甚至是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的主要责任!

  与此同时,一个‘识人不明’的帽子扣过来,可就不是不痛不痒的虚名,而是事关乌纱帽的政治污点了。

  这样一来,察举制自有汉以来实行了六十多年,却总共都没能为汉家带来六十位官员,也就是可以预见得了。

  ——没必要啊

  我一个好好地地方郡国两千石,如果有抱负,我好好干还能往上升一升,入朝说不定就是九卿;

  便是没抱负,我也完全可以在任上混吃等死,只需要保证治下安稳,临了解释一句‘无为而治’,便能以光禄大夫之类的职务退休。

  我何必呢?

  我何必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名士’搭上整个政治前途,乃至于搭上整个家族的未来,去搏一个毫无意义的‘慧眼识人’的名声呢?

  何必去赌一个我除了名字什么都不知道的所谓‘名士’,会为我这个伯乐带来一个毫无意义的名声,而非家破人亡的大祸呢?

  “察举制的问题,是受举荐者很难满足条件,而举荐者又大都不敢保举。”

  “但优点也是很明显的:只要受到了举荐,那就起码是能治理一县的人才。”

  “——毕竟保举官员,对地方郡县长吏而言,是一件有很大风险,却又没什么回报的事。”

  “如果不是有十足的把握,郡县不会轻易举荐一个在任何一方面可能有缺陷的人。”

  ···

  “而相较于察举制,陛下所推行的科举,就是截然相反的了。”

  “——不同于察举制‘万里挑一’,还要凭运气才能得到举荐:考举制让每一个有志于此,且胸有韬略的文人,都得到了凭借文才入仕为官的机会。”

  “但相应的,考举选拔出来的官员,自然就没有察举出来的优秀。”

  “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德行······”

  刘胜思虑之间,田叔也终是将自己对考举的真实看法一股脑到处。

  片刻之后,原本还气氛轻松地宣室殿内,也随即被一阵略显嘈杂的交谈声所充斥。

  ——去年的考举结束,才刚过去不到半年的时间。

  大汉第一批从考举走出来的士子们,也已经各自融入了自己的工作环境,开始朝着各自的目标方向前进。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很多问题,让舆论也出现许多不大和谐的声音······

  “过去半年的时间里,考举出身的官员,廷尉拿了多少人?”

  任由众人交谈许久,刘胜终还是淡然发出一问,将问题抛给了廷尉赵禹。

  而当赵禹欲言又止的突出一个数字之后,整个宣室殿内,遂安静的落针可闻······

  “禀奏陛下。”

  “具体几人,臣也并不曾详算,只敢告诉陛下一个大致的数字。”

  “——六成。”

  “去年自考举而出,为陛下任命为关中郡县、长安有司二百石的官吏,其中至少有六成,名字都出现在了臣面前的案籍册中······”

  请收藏:https://m.hkm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