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喘(短气、少气、逆气、哮)_余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曰。诸病喘满。皆属于热。(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劳则喘息汗出。邪入六腑。则身热不得卧。上为喘呼。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肝脉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二阳阳明也。土不能生金。而心火复刑之则肺伤。故息上奔而喘。)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实大而缓则生。急则死。(乳子。言产后以乳哺子时。非婴儿也。)戴复庵云。有痰喘。有气急喘。有胃气虚喘。有火炎上喘。痰喘者。凡喘便有痰声。气急喘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胃气虚喘者。抬肩撷项。喘而不休。火炎上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大概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入咽。坠下稠痰。喘即暂止。稍久食已入胃。助其湿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虚治。治以燥热之药者。是以火济火也。

  赵养葵曰。喘与短气分。则短气是虚。喘是实。然喘多有不足者。短气间有有余者。新病亦有本虚者。不可执论也。如实喘者。气实脉盛。呼吸不利。肺窍壅塞。右寸沉实。宜泻肺。虚喘者。先觉呼吸气短。两胁胀满。右尺大而虚。宜补肾。此肾虚证。非新病虚者乎。邪喘者。由寒邪伏于肺中。关窍不通。呼吸不利。若寸沉而紧。此外感也。亦有六部俱伏者宜发散。则身热退而喘定脉出此郁证。人所难知。非短气中之有余者乎。又一等似火非火。似喘非喘者。诸阳气浮。无所根据归。故上气而喘也。其人平日若无病。但觉气喘。非气喘也。乃气不归源也。不知者。以其有火也误以凉药清之。以其喘急难禁也又用四磨之类宽之。下咽之后。似觉稍宽。少顷依然。岂知宽一分。更耗一分矣。惟大剂参、补剂。加补骨脂、阿胶等以镇于下。后以八味丸加五味、鹿茸。不时服之。又一等火郁之证。六脉俱涩。甚至沉伏。四肢悉寒。甚至厥逆。拂拂气促而喘。却似有余。而脉不紧数。欲作阴虚。而按尺鼓指。此为蓄郁已久。阳气拂遏。不能营运于表。以致身冷脉微。而闷乱喘急。当此之时。不可以寒药下之。又不可以热药投之。惟逍遥散合佐金丸之类宣通蓄热。得汗而愈。后仍以六味丸养阴和阳可也。

  喻嘉言曰。喘病无不本

  请收藏:https://m.hkm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