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章 危机四伏 第十九节_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出这么个主意,这制约李弘之策一定是朝中的大臣们想出来的。

  既然这主意是朝中大臣们想出来的,其用意不问可知。当然是督请李弘迅速勤王了,或者是要利用长公主和老臣们的威望影响和控制李弘,防备他象袁绍一样成了大汉叛逆,从而让勤王除**和振兴社稷成为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利用李弘的武力荡平董卓、袁绍、黄巾军等**侫,在几年之间内先把社稷稳下来,然后再图谋重振之策。

  也就是说,朝中大臣们把重振社稷的希望还是放在了李弘身上。李弘刚刚远征大漠归来,无论是功勋还是威望,天下无人可及。

  而且他到目前为止,除了勤王不利以外,尚没有太大的恶迹。不象董卓,先是连出败策致使国家动荡,后来又举起屠刀杀人,最后竟然丧心病狂要迁都,他宁愿和社稷同归于尽也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柄。

  现在这个人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汉**侫,除了杀以外无药可救了。

  袁绍更是让朝中大臣们瞠目结舌,捶胸顿足。天纵之才的袁隗怎么选了这么一个人担当重任?

  袁绍不承认天子,和李弘针锋相对,这也就罢了。谁知他后来竟然诛杀大臣,公然和朝廷决裂。

  袁绍之居心,已经昭然若揭。凭他的实力根本无力击败董卓,更不要说打下洛阳和长安了,他就是要把大汉社稷推向倾覆的深渊,一个完完全全的大汉叛逆。

  袁术不堪大用,左右摇摆,既没有勤王的决心,也没有做叛逆的胆子,就在那东张西望,也不知道他到底要干什么?

  一个没用的混蛋。在这种情况下,长安的大臣们只有一个唯一的选择。

  董卓不是笨蛋,他当然能看出朝中大臣们的用心,那他为什么还要言听计从?

  如果李弘忠于天子,迫于压力率兵勤王,洛阳和长安就危险了。难道他真的糊涂了,要束手待毙?

  朱穆风尘仆仆从长安赶回来,一路上都在苦思冥想,但他没有想明白。

  李玮把自己的疑惑详细地对李弘解说了一遍,但他也很难理解董卓的用意。

  李弘笑着说,想不通就算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怕什么?还有一个月就要秋收了,告诉北疆诸府,抓紧做好准备工作。

  另外,急书田畴和郑演,叫他们分别联系袁术和韩馥,尽快购粮,越多越好,无论粮价多高,都要把粮食买回来。

  大汉国初平元年(190年)九月。九月上,公主和李弘、赵岐、许劭、杨奇等北疆大吏出晋阳一百多里,迎接马日磾等朝廷使节。

  这七个人中崔烈、张温、马日磾是大汉国的前太尉,丁宫是大汉国的前司徒,袁滂是大汉国的前大司农,陈纪、蔡邕两人都是大汉国名震天下的硕儒,这种显赫的使节阵容

  请收藏:https://m.hkm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