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起点浪子书友的书评_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是。

  其实,在猛大最近的几次留言中,我也发现一个问题,您总是在关注整个走向,在思索皇权制约。但是,为什么您不能多花点笔墨去更多的表现某一重要情节,也就是说更好的表现故事性呢?整体的历史进程固然重要,但是有些细枝末节完全没有必要在每一章节中都去讲述。我知道现在的大汉情势为:两个战场与两个中心:翼州与豫州,晋阳与洛阳。那么到底重点在哪里?是短兵相见、日益激烈的两个战场,还是争论不休、毫无头绪的两个中心?我真的不知道猛大觉得哪个更重要?哪个更应该多加详细的得描写?哪个更具有文艺创造的空间?

  没有了配角发自内心的语言对白,有的只是一些炒冷饭的皇统之争;没有了热血激情的战争描写,有的只是只言片语的简单带过;没有了惊心动魄的谋略征伐,有的只是跳梁小丑的冠冕堂皇;没有了有情有义的主角塑造,只有日渐淡薄的傀儡主角。

  多角度的描写,我不反对,但是没重点、没味道的创造我觉得让人伤心。其实在第一本书中,我觉得是猛大写的最好的,为什么?因为虽然书的线路一直在李弘身上,但是我不觉得说我失去对整个大局的控制与感受。但是现在正好相反,书的线路有三条,却让我觉得越来越迷乱,越难以在我脑海中有一个清晰的展现。其实,完全可以通过主线来展现辅线;或者用主线缠绕一个辅线,然后再通过这两条线去展现其他的辅线,也未尝不可。但是将主线降级为辅线,将辅线升华为主线,这值得商榷。

  历史事件的再造,固然要牵扯到许多的人、事、物,但是,这毕竟不是列传,更不是本纪,是不是有必要将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物都牵扯近来,我想更值得商榷。庞大的事件,是不是必须要将所有的事件与人物都罗列?为了将历史事件更清晰的展现,是不是就必须要牺牲小说的艺术性与故事性,而转变为流水账?

  其实真的要多角度的展现,我更喜欢,但是千万不要这样简略的、以抛弃故事性为代价的写,我宁愿猛大写出一本现代版的《三国演义》来,我也愿意掏钱买。

  说到《三国演义》,为什么它这么成功?我们都知道在《三国演义》中很多都是不符合历史的,它的成功就在于它的故事太成功了!

  呵呵,用《三国演义》来衡量猛大的这部小说是不是有点苛刻了?

  太喜欢这本书了,实在是真的愿意花钱来看的书已经不多了!

  最近在看大汉第一册之余,也同时将我买的另一本书翻了一遍,那就是《新宋之十字》。我认为。这两本书都让我回味无穷。(阿越的《新宋》,有人看过这本书吗?)

  其实新宋这本书的开头一样的俗套,一个现代人

  请收藏:https://m.hkm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