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二十二章 小镇雨后的茶_明帝国的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找不着回去的路了。他圆滑、小心、谋算了一辈子,在此时却顺着本心来回答。

  中国,自古就有家国天下的文化、概念。这是一种很朴素的家国观念。黄伯说不出来,但他知道他是大明的百姓,不想当鞑子。仅此而已。

  灭里嘿的一笑,站起来,从侍卫手中抽出刀,走上前,“很好。那我送你一程。”

  一刀将黄伯的脑袋砍下来。

  韩梁顿时吓的瘫软在地。自出关以来,他的复仇大计屡屡出现挫折、问题。他也没想到他今晚只是大吼几声,竟然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这时,一直跪着的小吴忽而道:“大人,小人有话要说。小人三人是明人的间谍,特意带来消息迷惑大人的判断。小人愿意投降,为大人效力。”

  “小吴,你…”韩梁的怒火再次从心底冲起来,伸手指着他忠心耿耿的长随。

  灭里哈哈一笑,“很好。”

  他战败正需要一个借口。而这个借口,被这个青年很完美的送到他面前来。

  再一刀,将韩梁杀掉。可怜韩大少报复张昭的“雄心壮志”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命丧黄泉。他死在了他想当狗投靠的主子手中。

  然后,命人将小吴作为他的奴隶带下去。

  至此,出塞的三人其命运就此截然不同。

  …

  …

  燕山山脉中的秋雨下了一夜,在第二天的中午时逐渐变小。

  在初战告捷的文书还在顺天府的道路上狂奔时,古北口内的各种后勤人员开始冒雨出发,和前线恢复联络。

  傍晚时分,位于今滦平县的小镇中,到处可见明军的伤兵、青壮,还有往前线去的新军营连队。

  真理报社的随军记者宋兴启在衰败的小镇中茶馆中喝茶。说是茶馆,其实就是用绳索在柱子上拉起一块隔水的毡布,摆几个桌凳,就成了茶馆。

  宋兴启今年三月份毕业于新军营初级学堂,是第一批毕业生。他们本来有六个人在报社中做事。如今赵统和张静去了辽东的真理报分社。

  还有两名同学被抽调到国泰商行做事。国泰商行的摊子铺的很大。隶属于后军都督府的幽州商行,现在还和国泰商行是一套人马。

  还剩下他和一名女同学在报社中做事。他因为是男生,被派出来,实事报道这次张伯爷剿灭朵颜三卫的战争。他的稿件将会直通报纸第一版。

  “这位兄弟请了。”宋兴启十七岁的年纪,客客气气的和一个桌子上喝茶的三人搭讪,聊起前面战争的情况。

  “这场雨没下好啊!不然,现在都打到朵颜城去了。大军都停下来。”

  “嗨,不说朝廷大军走不了。咱们这些小吏一样的难受。早点把鞑子都赶走,咱们勘探队也安全。”

  “话说鞑子真是差劲啊。燕山这里的土地肥沃,他们却用来放牧,真是脑子有病。就我的眼光来看,这里至少能开垦出五十万亩以上的良田来。”

  宋兴启等人闲聊着,旁边几人也加入进来。他们的身份分别是:真理报的随军记者、由新军营中调任蓟镇军中的军法官、改革司的两个吏员。他们来勘察良田。

  还有,两个刚刚通过后军都督府招考的第一批不入流品的小官,他负责陪着工部的工匠、吏员们在兴州这里勘探矿产。最主要的任务是找金矿、银矿。

  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宋兴启(记者)、朱奕霏(军法官)、李晟(改革司小吏)、瞿嘉(后军都督府小官)、陈渠(工部工匠)。

  在这场战争之中,他们在此相聚。相信在时代的洪流中,在这场必将铭刻在史书中的战争里他们还会相遇在战场的各个角落。

  此时,他们因为初战告捷,他们都非常看好朝廷大军。

  请收藏:https://m.hkm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