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八十六章 刘尚书,拿出点担当来。_明帝国的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昭心里一团火憋了两天,好不容易把事情弄到御前来。事情还没开始讨论,刘大夏就蹦跶出来。心里火气蹭蹭就上来。他明白,刘大夏这是将他当做“政敌”。

  弘治皇帝并非性格强势的帝王,给朝廷重臣刘大夏质问,神情略微有些为难。

  弘治十四年,刘大夏接任马文升担任兵部尚书后,就非常的受弘治皇帝器重。

  在刘大夏回京之前,弘治皇帝最为倚重的大臣是马文升。

  这并非说弘治三君子之一的马文升,如今就不受器重。而是马文升今年已经七十七岁,行动不便,听力下降。根本没有精力再付以国事。马尚书能有精力把吏部的事情理清楚就算称职。

  这里涉及到大明的一个制度问题,就是朝堂高官们的职责,并没有绝对的分明。完全是看皇帝听谁的意见。

  譬如:刘大夏在面圣时,弘治皇帝经常询问他兵部尚书职权以外的国事。大夏亦随事纳忠。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刘大夏每件事都尽忠为国的回答。

  那么,请问刘大夏仅仅只是个兵部尚书吗?显然不是!

  为什么弘治皇帝放着三个治世之能臣的阁臣不问,偏偏要去咨询刘大夏?这里还涉及到明代政治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秦汉的制度是: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唐朝时规定,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但是大明朝的辅臣们呢?全部都是翰林出身。

  这就导致辅臣们最擅长的是“和稀泥”,水平臻至化劲。譬如,大明做官技术能排进前三名的申时行申阁老。耐弹的宰相,人称刘棉花的刘吉。

  辅臣们一般处理政务都是因遁守旧,力求平稳,维持明王朝的运行。能够兴利除弊、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敢于驳回皇帝不合理的要求就算是贤相了。

  皇帝真要辅臣们去办实务,那有点为难人。他们基本都是务虚不务实。说的透彻点,就是他们是批奏章的,要他们协调、纠集各方的力量去完成一件事或者一个目标,他们搞不定。

  (当然,大明的辅臣都是天下最顶尖的聪明人。有例外的。譬如,太岳相公)

  所以,弘治皇帝会倚重办事的大臣。事情总要人去做的。王恕、马文升、刘大夏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弘治名臣!

  其实张昭也是这种制度下的受益者。如今弘治皇帝就非常倚重他来处理军务。

  张昭办事的能力比文臣们经常念叨什么“军务十条”、“边事疏”要强得多。

  而这恰恰就是刘大夏和张昭不对付的根本原因。张昭以后军都督府左都督的身份侵占了兵部尚书的权限!兵部尚书才是大明朝的军中一哥啊!

  这刘大夏如何能忍?

  …

  …

  弘治皇帝不吭声,张昭也不客气,上前踏出一步,质问道:“光天化日之下,走在京师的道路上却被歹人掳走。

  请收藏:https://m.hkm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