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4章 温寒变_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至于解决的办法,他也想到了。

  让黄河回归故道。

  和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黄河故道早就住满了人,想将这些人迁走,哪有那么容易。

  更何况,黄河也不会那么听话,去走原来的故道。

  更大的可能,是找一条地势低洼的新河道。

  一个不好,问题将更大。

  不让回故道,淮水一线将会持续受害。

  让黄河回故道,代价太大。

  难啊。

  这时,他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朱雄英刚才的主意。

  一边修缮河道,一边在上游种树,减少黄河携带的泥沙。

  是不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陈景恪刚才说,小冰河期来了,这个办法行不通。

  那么……

  朱元璋目光再次看向陈景恪,问道:

  “好好给咱解释解释,什么是小冰河期,什么是温寒变。”

  朱雄英也竖起了耳朵,他现在对这个温寒变特别感兴趣。

  陈景恪略微整理了一下语言,才开口说道:

  “温寒变顾名思义,就是整体气候偏温暖,整体气候偏寒冷。和四季变换,昼夜交替是一样的。”

  朱元璋问道:“证据呢?”

  陈景恪回道:“较为明显的变化标志,温暖期河南山东地区也可以种植水稻,寒冷期淮水会结冰。”

  “先秦史书被大量焚毁,可以查到的记录不多。”

  “秦朝之后的历史记载较为详细,咱们就从汉朝开始说起。”

  “根据历史记载的蛛丝马迹,汉武帝时期,正处于由暖转寒的节点。”

  “证据是,在此之前中原的农作物为稻和粟。”

  “因为天气变冷,稻粟减产乃至绝收,汉武帝就在全国推广耐寒的小麦和豆类。”

  “从此,中原的农作物从稻粟,变成了麦豆。”

  朱元璋眉头皱起,还有这方面的记录?

  陈景恪进一步解释道:“史书上有记载,汉朝初期亩产三四石,可是后来亩产就变成了一两石。”

  “就算是经验最丰富的老农,也只能将产量提高到两石左右。”

  “历史上很多人都做过类似研究,陛下应该听说过。”

  朱元璋不禁点头,这一点他倒是知道。

  从隋唐时期就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还有人做过试验,都没有结果。

  他作为皇帝,自然关心粮食生产问题,也知道这个差异。

  在没有头绪的情况下,很多人都认为是度量衡的差异问题。

  当时的度量衡比较小,所以亩产显得高。

  但也有人不认同这个说法,坚信还有别的问题。

  陈景恪提出的这个说法,确实很新颖。

  水稻的产量可不就是一亩两三石吗。

  可真相真的是如此吗?会不会是巧合?

  陈景恪看出了他的疑虑,就说道:

  “陛下不妨着人去翻找一下,定然会有汉武帝推广冬小麦的记录。”

  “粮食作物的种植关系国家兴亡,如果不是到了生死关头,没有人会轻易改

  请收藏:https://m.hkm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