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54章 岂又不忠乎?_明末边军一小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嘉奖不行了。甚至处罚浅了,都不能平熄民怨,但处罚深了,左良玉若……

  真是让人左右为难。

  越想君臣越怨宣府那份报纸,军国重事,成为小民谈资就不说了。看那报纸傲然姿态,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大明朝廷在宣府呢,中枢威严何在?

  特别该报对左良玉的宣判口气让人不爽,你是刑部还是大理寺?眼中还有中央吗?

  虽然君臣对时报每期必看,但各人也越发不满,只是禁难禁,报纸的威力,朝中上下又深有体会,最后想来想去,军国重器,别人有,自己也必须有,将舆论掌握在自己手中好了。

  更别说江南在酝酿开办报纸,欲称之为江南时报,辽东吴三桂,也打算搞个辽东时报,没理由中枢要落于后人。

  而且自己开办报纸也很有优势,宣府时报那种昂扬之气学不来,但毕竟是中央,控制着全国各地,大义在手,更范围广,资料足,连宣府的采访们,都经常要来抄自己的邸报,这就是优势所在。

  所以君臣这些日商议政事,内阁关于开设皇明时报的议题,已经郑重摆到皇帝案头,也向世人表明,北京城这块地方,才是大明的中央,朝廷的中枢所在。

  除此这些时日,还有辽东告急,东虏攻入朝鲜,曹、王如何处置等烦心事,让朝堂纷争不已。

  最重要的,塞北捷报到后,如何封赏王斗?这才是让臣君最头疼的事。

  崇祯帝左右徘徊,他对王斗模糊下了判断,便是盛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自己不能再给他坐大的机会,所以早前靖边军扩军到五万,加上王斗请旨征讨塞外,他毫不犹豫同意了。

  在他想来,王斗定然深陷泥潭,在塞外消耗个三到五年,甚至与塞外胡人两败俱伤,趁这个机会,自己剿灭流贼,整顿内务,国事定然能兴,王斗野心没了施展的地方,定然安安心心做个大明纯臣,成为崇祯朝的戚继光。

  介时君臣相得,一起中兴大明,流传到后世,也是一桩美谈。

  只是,王斗又大胜了,名望又涨了,为什么就不能消停一会,让自己安安心心呢?

  臣强主弱,又岂是君臣之道?崇祯帝心中深深的无力,只是看着阁内的群臣们。

  作为兵部尚书,陈新甲还是先开口,去年那场事后,陈新甲深深反思自己,觉得还是应该与王斗站在一起,朝野中人,现在谁不知道自己与王斗是一党?自己不论怎样做,都改变不了这种印象。

  皇帝虽对自己冷落,但兵部尚书这个位子,还是坐得稳稳的。

  他猜测皇帝心中,需要一个与永宁侯沟通的桥梁,就算朝中对永宁侯再猜忌,

  请收藏:https://m.hkm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