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23章 静观其变_明末边军一小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然也有冥顽不灵者,或是犹豫观望,或是不以为意。

  待限期一过,王斗会让这些人明白,什么叫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

  剿匪之事只是王斗规划一部分,幕府建立后。各司其职,并不需要耗费王斗多少心力,他现在主要关注东路各地屯田之事。

  如幕府各司一样,民政司建立后也没有完善。未来之东路一系列规划极多,最紧迫的,便是先安置那些流民灾民们,屯田设堡。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不计东路原来的百姓,连王斗救回的难民。这些年流入的灾民,新增口数达二十三万多。如果按王斗原来的屯田方式,这些人全部转为军户,每户分田五十亩,需要的土地超过250万亩。

  似乎整个东路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耕地,也没有那么多耕牛。

  在民政司大使张贵烦恼时,五月初三日,司内书吏叶惜之向他献营田之计,张贵眼前一亮,连忙眼巴巴赶来向王斗献策。

  “下官认为,东路各地屯田,可初设营田之制,集体授田。种子、农具、耕牛均由官府供给,所收粮食全部入官,屯户按月发给口粮。如此,各屯人力耕牛集中使用,就没有农具不足等忧虑,也可增加屯田效率……”

  “效率”这个词是王斗发明的,在麾下各官中,己经普遍使用。

  张贵所说的营田,也没什么奇怪的,明初朱元璋军屯,开始就是采用营田方式,孙可望治滇时,同样设立营田之制,与后世的生产队差不多。初期确实可以增加屯田效率,但是……

  王斗缓缓道:“只恐日后军民懈怠,不愿为官府出力。”

  不论中国百姓,还是整个人类,都有个特点,为自己家干活费尽心神,为公家干活,却全然不肯用心。便如此时的火器制造,当时便有文人笔记谈:“……不然,尝闻东西两洋贸易,诸夷专买广中之铳。百姓卖与夷人者极其精工,为官府制造者便是滥恶。以此观之,我中国不肯精工耳,非不能精工也。”

  王斗忧虑营田之制,将来会养出一大帮懒汉,一些所谓的“聪明人”想尽办法偷懒,带动整个屯堡形成不良风气。明初的营田制后来发展到按户分田,想必也是这个原因。

  张贵呵呵笑道:“将军英明,思虑深远,能所不能……下官也是这样想的。”

  他说道:“所以,下官的营田制有所年限,也有相应的监促条例。表现出众者,家中子弟可选拔为军,介时,他们退役可分取屯中田地五十亩,还有耕牛农具等,成为自家所有,传于子孙后世。”

  “如此,为了参军,为了分得田地,他们就必须勤勉干活,有营田之

  请收藏:https://m.hkm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